暑假就快结束了,但属于暑期的“互联网传奇”还在继续。
最新的传奇,属于驾校——一种托管大学生的宝宝巴士。
在看到这则聊天记录之前,没人能想到,驾校教练和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会有部分重叠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图片来源:@福地安福
而且,还并不是孤例。
在教练“当爹又当妈”的吐槽中,人们才发现:
原来这么多大学生,被家长单方面确诊“喝水不能自理”。
路过的网友把嘲讽加满,干脆为驾校取了一个新的名字——“宝宝巴士托管所”。
驾校,最适合大学生宝宝的暑期托儿所
驾校很快成为今夏炙手可热的育儿热梗。
一些常见于幼儿园家长群的聊天记录,被网友演绎成驾校版本。
在这种压力氛围下,过去总是凶巴巴的教练,如今主打一个嘘寒问暖、和蔼可亲,一眨眼就成了大学生们的“奶妈”。
社交媒体的爆火视频片段里,教练们一口一个宝宝,把男学员直接抱进车里;
图片来源:@爆笑幺幺零
叮嘱学员按时喝水,并把瓶盖拧开;
图片来源:@爆笑幺幺零
拍视频给学员妈妈汇报学习进度,夸奖孩子聪明能干领悟力强。
图片来源:@爆笑幺幺零
你也许会觉得网友在讲段子,这是不是一段演绎出来的“驾校喝水文学”,然而,评论区的大学生却开始现身说法。
在《练车班的故事》中,父母给了大学生孩子最贴心的照顾。
陪练、打伞、提醒喝水;关注、倾听、伸张正义。
驾校甚至开始用帮忙带娃作为招生广告,主打一个“全年龄托儿所”。
驾校的真实客户,不再是去练车的大学生,而是他们的父母。
同样是大学生,驾校的家长还在担心孩子“喝水不能自理”,名校生家长已经开始群聊联姻了。
海外华人父母为方便子女相亲,建立了一个名为“哈爷佛普妈美好生活”的相亲微信群。
准入门槛非常高,只有包括布朗、杜克等几所大学的本科或博士毕业生才有资格进群。
这些考上名校的精英,在父母眼里依然是个无法独自寻找另一半的孩子。
为了帮孩子寻找“完美”的另一半,家长们纷纷亲自上阵。
一位年过六旬的父亲,帮儿子网聊15个女孩相亲。
有女生的爸爸,帮她网聊了个男朋友,一个月后才“移交”给她。
当网友们把“替女恋爱”当成笑谈来讲时,评论区却有人说:
大有“年轻人的恋爱,都是双方父母在谈”之势。
无法放手的直升机父母们
“妈妈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我头顶......我也只有在打喷嚏时可以不报告。”
国际上有个流行词汇,把这种事事都要介入、替儿女包办生活的父母称为“直升机父母”。
因为这些家长,就像直升机一样在子女身边盘旋。
《人物》发布过一篇名为《当你遭遇“直升机父母”》的征集稿中,网友们的自述拓宽了人们对父母“触手”的认知。
有人十几岁出门旅游,和邻座的大姐姐聊得很开心。十几年后才发现,“那个姐姐是爸爸安排的”。
有母亲会通过电脑登儿子的微信,模仿他的样子发消息。
更有母亲会因为听了一些学校内部斗争的八卦,就让孩子“退学重考”。
截图来源:人物
在社交媒体上,类似的吐槽也有很多。
比如母亲在女儿生日那天,丢掉她养的宠物。
比如孩子上班几个月了,父母还要出面请领导吃饭,帮忙捋顺职场关系;
女儿一个上午没回消息,母亲就给孩子领导挨个打电话找人。
甚至强制孩子上交工资,理由是“代为保管”。
父母就像直升机,不断盘旋在孩子的头顶,时时刻刻监控他们的一举一动。
小到水杯里的水有没有喝完,大到婚恋关系、职场发展,部分父母试图给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,并急于阻挡任何伤害。
孩子自己是怎么想的,似乎并不重要。
但事无巨细的关爱,给子女遮风挡雨的同时,也在时刻强调:
“你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。”
结果快30岁了,过年回家的大儿子口渴了,还要问一问爸妈:“地上的那箱饮料,我能喝吗?”
隐形战斗机父母
掌控欲太强的父母能有多可怕?
小童星林妙可原本顺风顺水,但多年以后,却因为同时落榜北影、中戏、中音三大艺术院校冲上热搜。后续的采访故事更是令人唏嘘。
林妙可的妈妈39岁时才有了这个女儿,珍视无比,后来也成为了她唯一的经纪人。妈妈提起这一切很是自豪,她几乎为林妙可包办了一切。
“我女儿林妙可,她的微信我可以看,她的手机密码我也有,她是没有秘密的。”
在互联网搜索林妙可,相关词条,总是围绕着她穿衣风格过于成熟、讲话方式很特别这两件事。
“刚刚13岁,就在妈妈的安排之下给一家治疗不孕不育的医院站台宣传”;
“13岁那年,林妙可被报道在酒吧走穴,献唱生日歌”;
“14岁的林妙可在一部戏中和37岁的陈龙演情侣戏”……
而这些,看起来都和妈妈的一手包办脱不了干系。
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林妙可妈妈刘喆平曾透露:“林妙可和同龄人的交流很少”,她一直都没有签约正规的经纪公司,接什么工作、穿什么衣服,全部都是由妈妈决定的。
她有一个强大的母亲,像战斗机一样陪伴左右。
林妙可的成就离不开母亲的栽培,但她的遗憾,似乎也和母亲的掌控欲不无关系。
最后,她就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。
林妙可很早就学会了像大人那样穿衣,像大人那样说话,但是,她却少了很多小孩子应有的体验。
一直到13岁,林妙可才学会自己过马路;
17岁时,老师说谈过恋爱的请举手,她这才发现自己是唯一没有经验的那个。
21岁那年,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现在很想叛逆。
一个孩子需要多乖多温顺,才能在青春期时在母亲面前没有任何秘密,但就像弹簧被压到底那样,该来的反弹总是要来。
虽然把下一代的成败都归咎于父母,有一定的不当之处,但是,父母总是付出太多,孩子自己的意愿和努力,就不见了。
所有的宠爱与保护,都不如放手。
放手,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
“直升机父母”试图“帮儿女把路铺平,确保儿女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。”而这届家长又更进一步,他们被称为“割草机父母”——不等着困难出现,便走在孩子前面,随时替他们清除障碍。
割草机父母希望为孩子打造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,让孩子避免经历真正的悲伤、失望或沮丧。
很多90后的童年回忆里,都有自己独自背着书包上下学的场景。
但现在,如果我们在路边发现一个背着书包独自行走的小孩,总会下意识寻找他身边有没有爷爷奶奶或者爸妈陪伴。
在城市里遇到一个独自行走的小孩,成了一件很让人惊讶的事情。
父母送孩子上下学, 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。
在城市化、现代化的过程中,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,在这里没有乡土的亲族,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小家庭。
社会学者这样解释这种变化:
出生在生育高峰时期、经历了激励竞争的“70 后”与“80后”,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少子化的社会生态中,为了孩子的人身安全和排除孩子成长的风险,有意无意地产生了对儿童的过度保护心理。
如此一来,“家庭变成了危险世界中的避风港湾, 而不是帮助人通向广阔社会的桥梁”。
避风港听起来非常温暖,但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隔绝外界交流的屏障。
失去摔跤的机会,意味着无法学会走路。
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,每个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,孩子也一样。“自我实现可以让他们产生‘高峰体验‘,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体验到的成就感,是世上任何事都不能比拟和替代的”。
如何让孩子产生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,已经是这届父母最难攻克的课题之一。
在豆瓣评分8.8的教育纪录片《他乡的童年》中,周轶君曾说:
“真正好的教育是在孩子身后半步,帮助他去认知这个世界。”
8月8日,一封伊能静写给儿子哈利的长信上了热搜。
几年前,哈利晒出自己的泳衣照,因为穿着“女性化”被网友抨击。
当时伊能静的回应就让网友直呼“开明”。
在伊能静写给儿子的长信中,有两句话再一次戳中了网友们的心:
“年轻的你们,应该是流动的,不是固体”。
“我也在成为一个勇敢无惧的人,跟着你一起发光。”
一位山东网友看完后写下了这样的留言:
这种自由的爱,让人们看到了亲子关系的另一种可能:
父母和孩子,都是流动的。无论何时,双方都能到想到的地方,成为想成为的人。
父母与子女不一定非得是“谁为了谁”而改变,也不该是“因为爱你”而忍耐。
而是因为有了彼此的存在,我们更有勇气面对风险,拥抱变化,然后一起发光。
关键词:
品牌